烟台街胶东纪胜罗山藏着个冒“仙气”的地方
罗山,胶东历史文化名山,又以盛产黄金而闻名。班仙洞,位于招远玲珑镇大蒋家村北3公里处的罗山南坡。据史料记载,元代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曾修炼于此,全真道士班道长在此修炼则留下了一段“得道成仙”的佳话,“仙洞石门”因此被列为了“招远八景”之一。
班仙洞负阴抱阳,位置绝佳。它北倚百米断崖,南临深涧,四周苍松古柏如黛如染,周边奇峰林立,如拱如卫。据清顺治版《招远县志》记载:“仙洞石门:自祥光左转,道羊肠之险,迤东十里余,稍折而北,复折而西,为班仙洞。峭壁干寻,飞崖下覆,状如数间屋,羽士班全真修炼处也。邑士子多肄业其中”。
班仙洞面积不大,却供奉着十位神仙。西院正殿中间的玉皇殿供奉着丘祖、道德天尊和玉皇大帝,东西以孔门相通的财神殿和救苦殿,分别供奉着赵公明和太乙救苦天尊;往西紧挨着救苦殿的是班仙殿,结构上独成一体;西配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小巧精致的灵官殿、娘娘殿、药王殿;南侧大客室和伙房以及东院小客室,都建于石筑高墙之上。
其一,初来道观,给人以身处谷地、曲径通幽的感觉,但当登上百米之外的南面山梁上的“道士打坐处”时,眼前便豁然开朗。此处三面环山,南接平野。蓦然回首,隐藏在东北面山坡密林中的一处巨大的“虎啸林海”峰林景观,凸现眼前。在班仙洞西南面,还分布着“道士茔”、“龙母坟”(民间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之母李春兰之墓)和挂锣阁等景点。真不愧是一个藏风纳气、“卧虎藏龙”之地;
其二,班仙洞面积不大,但布局玲珑紧凑,精打细算。它将所有正房都嵌建在东西长约25米、进深8米、顶高4.8米的天然洞中,浑然一体,并进一步将玉皇殿内的三尊神像采用由前往后、依次抬升的排列方式,有效利用了洞穴的纵深长度,节省了东西占地面积。采用将庙门东开,在山门顶上加盖钟楼这一建筑方式,同样节约了占地面积,使得庙宇结构显得错落有致;
其四,班仙洞堪称洞穴庙宇。其依附的崖底洞穴是因差异风化、渗水侵蚀后岩石崩塌形成。此类庙宇多见于南方喀斯特区域,罗山后坡的老虎洞庙也属此种,不同的是,老虎洞洞穴较矮,庙宇只能建于洞前。另外,罗山山脉马山上的九间屋(又称“产龙洞”),也曾是罗山建庙的主要备选地之一,但因该洞传说中生产过“秃尾巴老李”即黑龙,遭禁忌避讳而放弃。
关于班仙,旧志这样介绍:“班仙,不知何许人也,居罗山蕞高峰。石洞巉险,人迹罕至。黄邑一孝廉应公车,班与别曰:公此行必捷南宫,令某邑,予当过而问焉。’孝廉行后,班呼常供薪米者数十人,告之曰:余当去矣!洞中数年无以为报,惟期诸公以清净为心,不争为福!’言毕长逝,人遂葬之山上。孝廉果成进士,授命两月,班造访焉。盘桓数日,辞归。迨入觐过里,始知班久化去,开旷视之,止空棺、双履而已。后建祠山巅曰觉观’,名其洞曰班仙洞’。”
从史志资料、民间传说及存留下来的遗迹考证,班仙洞至少创建于元代。这可从清顺治十七年(1660)编纂的《招远县志》,及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班仙洞的记事碑中得到佐证。
查阅史料,在金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名,下诏禁罢全真道等,丘处机即回栖霞,建太虚观以居。从此时的44岁到71岁,丘处机以故里为中心,先后传道活动于栖霞、昆嵛山、罗山、青州的云门山、崂山等地。72岁时即公元1219年,其居莱州大基山昊天观,次年,又受元太祖成吉思汗诏见,开始了西域之行。
在当年修复时留下的资料中有如下记载:“存有正殿、西侧殿、下通道等地表建筑。其次东西配殿、居室斋、大客室、小客室、钟楼等地表建筑不存,经清理见有房基石。”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存有西侧殿”,有疑点存在。因笔者现场考察时,发现西侧殿即班仙殿采用土木结构,明显是1992年修复而成,而西配殿风格与正殿完全一样,皆砌砖顶券结构,属于典型的无梁殿结构。因此,资料中记载的西侧殿应指西配殿。
应注意的是,西侧殿与西配殿在方位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我国,无梁殿大约出现于14世纪末,是明清时期较为盛行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正殿及西配殿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墙体用大块石筑,较厚,屋内顶为砖砌券顶结构,比较坚固具有较好的防火、防震功能。那么,正殿和西配殿是否都属人们通常所说的明代建筑呢?
明代招远文人阎公朝,是明嘉靖31年(1552)举人,隆庆5年(1571)曾任北直隶曲阳县(今属河北)知县。他在晚年畅游罗山时所作的《游山记》中写道:“洞前为矮屋数楹,皆南向,西为神祠,东道士居之。屋皆半入嵌岩,前荣缭以短墙。”所述“皆南向”,明确表明当年也就是明代末年时,班仙洞尚无配殿及客室。由此可断定,西配殿并非明代建筑,只有正殿包括的三个殿为明代建筑。
西配殿和其它附属建筑一样应是清代后续建筑。说实在的,如果不仔细阅读阎公的游记,是很难发现这一细节问题的。如果正殿按明弘治年间重修算起,到阎公晚年游班仙洞时已大约百年时间,而距今已有620年的历史了。
班仙洞有一“怪”,就是山门及玉皇殿门口悬挂的两副对联,令很多访客困惑不解。这无意间又为这座古观平添了几分道教文化的神秘色彩。两副对联分别为:“(云云云)(云云)云外神仙府,(山山山)(山山)山中道人家”;“日(日日)晶(昌昌)感天下,月朋(月月月)(朋朋)定乾坤”。对联中的某些字,采用了道家密码造字,在字典和电脑上根本无法查到或打出,难怪人们不认识了。
还有一点需要专门澄清的是,对于班仙洞的海拔高度,旧志中记载的 “在山巅建祠”,以及现在许多正规资料记载的“海拔高度为650米”的说法皆不准确。笔者测得海拔高度应为480余米,考虑到误差,班仙洞海拔高度顶多应在500米左右,这与通常记载的650米相差较大。
罗山雄伟大气,让笔者时常联想到“五岳之尊”泰山,虽然罗山海拔759米不足泰山一半。很多人称罗山为“北方的小黄山”,其实称“小泰山”更显合适。
因为从罗山南麓到班仙洞、从班仙洞到“一线天”以及从“一线天”到金顶这条早年开辟的旅游线路,跟泰山正面的登山线路有些相似,恰巧罗山上又有一座泰山行宫遗址。罗山班仙洞的位置,可与泰山中天门对应;“一线天”对应于泰山南天门;从班仙洞到“一线天”的登山台阶险峻陡峭,相当于攀登泰山十八盘;从“一线天”到挂角橛(俗称挂锣角)之间,如履平地,犹如走泰山天街;而从挂角橛西侧再一鼓作气上攀便到达了罗山极顶———金顶。
蕞令人惋惜的是,罗山著名胜景挂角橛已于前些年发生了崩塌。挂角橛作为一奇峰,曾是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鸣锣救八难”的地方,是罗山标志性景点,“罗山”这个名字也源于此。有资料记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渤海湾发生了特大地震,震声如锣。后人借此事件敷演传说,说观音菩萨在挂角橛上鸣锣,挽救了不少在山中采金的人,而那些不管洞外锣声激荡、求金心切的贪婪之人,却因地震洞塌,葬身金洞。
烟台街·烟台故事 养正小学史上与三太爷庙的土地之争
烟台街·烟台故事 听鼓书艺人吴先达先生唱“大悲调”,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也会流泪
烟台街·我与芝罘 一到星期天,我们就跟着“头儿”狂奔在芝罘的大街小巷
这是一张温馨的老照片,曾让我心荡神摇的她就在其中
还记得外号叫“兔子车”的三轮摩托车吗?能载人能拉货,在当时挺火的
杨朔,蓬莱人,作家,一位优秀的外交战士
海市上哪儿能看?杨朔早已告诉了你
读杨朔,先甩开“诗化散文”的模式认定
敌机来了!父亲要转身往防空洞跑,已经来不及了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