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烟台市工业情况的介绍
近年来,烟台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区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的工作主线,全力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382.4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3%;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万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67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3.5%;实现利税1115.3亿元、利润857.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7倍和2.8倍,年均增长21.8%和22.9%。我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绝对额分别居全省第二和头部位。
(一)优化投资结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在规模化发展上实现突破。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集中到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临港产业、海洋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累计达到5132亿元,其中技改投入363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6倍,年均分别递增8.2%和19.6%。技改投资额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技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 “十一五”以来,全市竣工投产的过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80多个,总投资近500亿元;50户“3•50工程”重点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280个,总投资1500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3150亿元,利税480亿元。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实施了一批规模大、技术高、辐射强的重大项目,先后有总投资550亿元的化学工业园、30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工业园、60亿元的南山高端铝合金产业园、30亿元的张裕工业园、25亿元的通用东岳新增30万辆汽车等重点项目启动或投入建设。去年,我市与中国商飞等国内航空航天领军企业签订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在参与国家大飞机配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与中航工业合作建设钛合金紧固件综合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已经奠基;今年3月,我市与中化石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化石油将投资数十亿元在烟台建设成品油储存物流基地,并把烟台作为山东总部,五年后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00亿元。三是培强做大骨干企业。“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3·50工程”,集中力量培育50户重点企业、5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50个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不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在多个领域形成了规模大、实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2010年,50户重点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14.6亿元,实现利税、利润达到429.5亿元和330.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7.52%、38.51%和38.51%;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利税过亿元企业分别达到120户、133户,均比“十五”末增加73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2户,比“十五”末增加11户。
(二)调整产业结构,突出集群特色,推动工业经济在集群化发展上实现突破。一是膨胀壮大支柱产业和产品集群。集中力量膨胀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与黄金四大支柱产业和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品集群,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完成6611.1亿元、652.8亿元和50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1%和42%,分别占全市工业的60.3%、58.5%和58.9%,比“十五”末分别提高7.6、7.9、和9个百分点。二是推进行业调整振兴工作。立足我市实际,突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实施了汽车、电子信息、黄金、轻工食品、船舶、装备制造、化工和医药、纺织等8个工业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工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工业调整振兴。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汽车、手机、电脑、食品、黄金、葡萄酒、船舶、MDI、特种化纤以及核电装备10大产品集群。加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继开发区入围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后,我市葡萄酒、高新区福山园汽车零部件、龙口工业铝型材、海阳核电装备和莱阳食品加工入围山东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全省首位。三是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各县市区立足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辐射、协作发展的发展格局。开发区的机械电子工业聚集带、蓬莱的葡萄酒产业聚集带、龙口的铝业聚集带、招远的黄金和粉丝产业聚集带、莱阳的食品加工聚集带、莱州的石材加工聚集带、海阳的毛衫加工聚集带已渐成规模,特色和优势日益突出。
(三)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在高端化发展上实现突破。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培强做大骨干企业,培育壮大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转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推动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平台,目前全市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各类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和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5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47.5亿元,占比由“十五”末的28.6%提高到44.1%。。二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确定突出抓好五个平台建设,即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园,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实施一批重大投资项目,扶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创意领军人才,规划到2015 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三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握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整体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东方海洋、绿叶制药等高科技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国际生物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等载体,构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加快开发区、蓬莱市两个船舶集聚区建设,形成特种船舶、海工装备等产业优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培植壮大核电,有序发展风电,完善多领域、多品种的新型能源发展格局;支持万华、氨纶等领军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构建有影响力的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优势,加快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构建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物流基地。与此同时,统筹抓好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全面增创现代海洋产业新优势。四是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4019.2、387.2和283.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6.6%、34.7%和33.1%。打造了以上海通用汽车和动力总成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培育了以中集来福士、京鲁船业、大宇造船为龙头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形成了以斗山机床、环球集团、冰轮、华源莱动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台海玛努尔、山东核电等为带动的新能源产业也初具雏形,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对全市装备制造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四)完善创新体系,实施名牌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在品牌化发展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活动,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67家,比“十五”末增加41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7家,占全省的23.3%,数量居全省首位。一批重大创新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丛林万吨铝挤压技术、万华MDI制造技术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冰轮螺杆压缩机技术、氨纶间位芳纶产业化技术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打造工业领域“城市名片”。深度挖掘工业亮点,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全力打造工业领域“城市名片”。近年来,烟台市先后被认定为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中国食品名城”、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极大提升了烟台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实施名牌战略。以培育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名牌。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8个、中国驰名商标41件,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6个和34件。
(五)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节能降耗,推动工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十一五”时期,我市节能减排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荣获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奖。一是推进结构节能。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源消耗低的优势产业,目前我市四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而能源消耗不足全市工业的20%。二是强化重点领域节能。我市工业能耗占全市的70%,110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占全市工业的70%,我们把这两个70%作为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制定实施节能及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计划,2010年着力推进了总投资64亿元的80个重点节能项目,项目完成后年可节能86万吨标准煤。三是强化管理节能。市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进一步建立节能指标监测和预警机制,层层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将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分解落实、量化考核,并纳入市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起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制度、联系点制度和超标准用能预约谈话制度,开展节能自愿协议试点和合同能源管理工作,节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四是推进技术节能。严把项目准入关,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鼓励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强化限制性措施,累计关闭81条立窑水泥生产线,超额完成“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开展百万只节能灯推广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节约资源能源的良好氛围。
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过100亿元工业企业分别超过200家和20家;五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5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40家以上;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领先,“两化融合试验区”、“无线城市”试点建设等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一)突出培强做大,提升产业集聚优势。一是全面实施“双轮驱动”战略。膨胀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现代化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实施新一轮培强做大工程。启动实施“8515工程”,集中力量培育8大领域领军企业、50户重点企业、100户成长性企业和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激励奖励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年内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125户,其中过百亿企业13户。三是壮大产品集群。延伸发展汽车、电脑、手机、船舶、葡萄酒、黄金、核电、聚氨酯、新型铝材、特种化纤等10大产品集群,逐步向设计研发、信息物流、营销等高端领域延伸,力争年内过千亿元产品集群达到3个以上,到“十二五”末达到6个以上。四是是狠抓特色园区项目。大力发展以大企业为引领、产业高度集聚的专业化特色园区,加快推进万华、张裕、东岳汽车等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在谈项目,加快推进生物、航空航天等高端园区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突出产业升级,提升企业规模实力。一是继续加大工业投入。突出抓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100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推进万华、张裕、东岳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生物、航空航天等高端园区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项目为依托,突出蓝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年内力争再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三是实施名牌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品牌基础工作,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品牌投入,做好品牌的创建、宣传和保护,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年内争取再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0件以上。
(三)突出节能降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通过完善节能考核目标体系;探索建立县域间能耗量交易机制;加强新投达产项目新增能耗控制;建立用电量与能耗匹配模型,完善节能预警调控常态化机制等,更加科学、有效、有序地推动节能工作开展,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二是进一步强化节能管理。探索实行“以奖代补”模式,鼓励企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步伐,力争重点用能企业的24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降低率达到80%以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力争全年淘汰落后生产线条。三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年内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850万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和节能服务业发展,积极建设和申报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四)突出调控管理,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协调。重点搞好重点企业、大宗原材料和重点产品监测分析,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突出搞好电煤供需衔和接应急保障工作,确保电煤储备15天以上。二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以销促产,推动工业经济从资源型增长向价值型增长转变。开展多种形式经贸展洽活动,鼓励有条件企业并购国外品牌、营销网络。筹备建设烟台网上工业展览馆,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三是大力推动物流业发展。高起点编制烟台市物流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启动建设西港区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加快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推动大企业带头剥离物流服务环节。
(五)突出协调服务,提升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用足用好产业政策。加大项目申报和争取力度,力争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省计划盘子。认真研究制定扶持企业政策,重点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融资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近期我市正在研究设立工业企业信贷周转金,切实为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加强重点行业指导。坚持依法科学决策,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行政效能。三是强化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系统总结推广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实施“百千万经管人才创富工程”,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驾驭能力强、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和创业******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